(李向东)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你知道吗?

(李向东)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你知道吗?

八卦是在古天文学的基础上发现的,它与天文在纪协同发展起来的,也是古代天文历数的最初形式(无文字符号)。因此,通过古代历数,可以证实八卦与天文学的兼融关系。八卦与六十花甲数一起,不仅可以动态地反映天象,而且还能推演历数。所以八卦与甲子都是象数兼赅的。它们既是天体运行的客观标志,又是协调律历度数,统一纪理年月日时周期的象数符号。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天地阴阳之象,这充分说明,古人认识到它是宇宙万有客观规律,故称其为“天道”、“神道”。“历数”是天时推移的根据和可靠标志。《史记》曰:“黄帝考定星历,建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各司其序,不相乱也”可见我国早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精确的历法。我国古代是阴阳合历。它以阴历为基础,以置闰之法协调阴阳历,即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始能齐一。也就是说,当太阳视运动为十九周,月行二百三十五周,恰于冬于朔日夜半子时相会。可见,古代是以回归计年,朔望计月,365日而成岁。平年354日,闰年384易学观念,在描述天地(万物)方面,是世界上最自然、最简单质朴的方法论了。古人以地球为观测点,日月星辰的视运动为观测结果。因此,日月星辰每天从东方升起,经过南方(所谓上经天运动),落入西方;此外,日月星辰每年从西向东的运动。

北半球人们只能观察到地平线以上一半天空的天体运行情况,当然还有地平线以下观察不到的“北方”。所以(李向东)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你知道吗?,古人时空观念中,是以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所谓面南而立,向明而治)。天体复合运动不论何等复杂,然而,运用太极、河洛、易卦干支体系等极其简单、质朴、明了的图象和算式,就能如实地、动态地再表达出来;不论其阴阳曲线、圈与点、阴爻或阳爻、卦、干支等的阴阳位置、性状,都具有具体、鲜明、时空向量等物质运动的内容。讲》等资料介绍如下:太阳日周期历十二时辰为一日,合今二十四小时,一千四百四十分钟。《焦氏易林》依序卦顺序一卦值一日,而坎离震兑值二至二分。乾值甲子,坤值乙丑,直至未济值癸亥。周而复始,六周尽三百六十日。以一日十二时辰再分,则以乾坤两卦代表昼夜,乾坤计十二爻,每爻当一个时辰,十二爻当十二时辰。并以十二地支记十二时辰,十二消息卦相配以表示阴阳消长变化之象。再以乾坤两卦三百六十策,其余每卦得六策。坎离震兑四卦计二十四策,以演二十四气。三百六十策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尧典》说:“以闰月四时成岁”。一岁十二个月计三百五十四日,闰年十三个月计三百八十四日。《周易》以乾坤至涣共五十九卦,计三百五十四爻,以当十二月三百五十四日。

(李向东)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你知道吗?

六十四卦计三百八十四爻,以当闰年十三个月三百八十四日之数。卦气五日一候,每月六候,十二月计七十二候。每月配五卦,十二月配六十卦,余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每月五卦计三十爻,一爻主一日,五卦以当六候;十二月六十卦,以当七十二候。在六十卦中,每月以辟卦为主,故称十二月卦。以十二月卦表示十二月二十四节气晷景的变化。从冬至子月起的六个月,晷景从最长不断缩短,《周易》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表示阳长阴消之象。从夏至午月起的六个月,则晷景从最短不断增长,《周易》一年四时,每时三个月,四时为十二个月,以春夏秋冬表示之。天球以二十八宿为刻度,四象分布四方。每时更一象限,四时更四象限为一周天。古以二分二至定中星,易卦以坎离震兑四卦纪四时。春分点在东方,青龙七宿居之,象征春三月,万物发陈,故以震卦配之。夏至点在南方,朱雀七宿居之,象征夏三月,万物蕃茂,故以离卦配之。秋分点在西方,白虎七宿居之,象征秋三月,万物成熟,故以兑卦配之。冬至点在北方,玄武七宿居之,象征冬三月,万物闭藏,故以坎卦配之。古法还以五星定四时。一年之中,每星各占七十二日,五星恰好三百六十日之数。乾坤二卦策数亦为三百六十策。土木火三星轨道大而在外,计之恰好乾之策二百一十六;金水二星轨道小在内,计之恰合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

(李向东)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你知道吗?

古以卦纪年,两卦值一年,六十四卦恰值三十二年。《易纬.乾凿度》说:“法于乾坤,三十二岁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坼,复于贞也”。就是说,每年两卦合一岁周天之数,即三百六十度。三十二对卦值三十二年即为:360*32=11520(策)。所以《系辞》有“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的说法。此外,八卦的先天图和后天图是纪理天文、历数的总结,反映了天体运行规律即年、月、日、时各个周期(详见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由此可见,古人正是应用易卦反映了宇宙万有客观规律。故《系辞》曰:“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八十年代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干支,朱灿生教授从本世纪月亮运行的百年数据中,发现了现代天文学从未有过的数据规律。将这些数据规律用极座标图表示,则形成一个太极图。不仅如此,还发现月亮运动的数据在座标下,总是落在六十四个特征点上。这些数据规律当完成一个周期才完全重合。朱教授的论文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通过现代科学证明,六十四卦的确是一个反映宇宙规律的动态的自组织、自调节系统。近年来,国外对六十四个遗传密码的发现,更充分证明了六十四卦的科学性。

(李向东)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你知道吗?

古代曾以卦纪年,两卦值一年,六十四卦恰值三十二年。《易纬•乾凿度》说:“法干乾坤,三十二岁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拆,复于贞也。"以上是说,每年两卦合一岁周天之数,即36O",三十二对卦值三十二年即:36032=1152O(策)《易•系辞》有"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的说法。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关于一年、十年、六十年三种周期的记载。其中一年分五段,每一段为七十二天;十年也分为五个阶段,每段为七百二十天。六十年亦有千四百四十气,恰合一周六十岁。天干有十个字,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年时用天干一个字与地支一个字组合在一起。如甲子年,丙未年等。因为是十对十二,依次组合,当第一次出现的年如甲子,到第二次出现同一个纪年,正好是60年。故有60花甲子之说。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它以阴历为基础,以置闰之法协调阴阳历,即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始能齐一。古人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朔望月古称“朔策”,即月相变化的周期。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自转(李向东)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你知道吗?,两者周期相同,方向也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同步自转”),因此月亮总以相同的一面对着地球,在人造卫星上天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从来没见过月亮的后脑勺。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这样,对 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现出 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月相的周期变化。进一步说,虽然月亮被太阳照射时,总有半个球面是 亮的,但由于月亮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时时改变着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对着地球的半个 球面与被太阳照亮的半个球面有时完全重合,有时完全不重合,有时一小部分重合,有时一 大部分重合,这样月亮就表现出了阴晴圆缺的变化。

(李向东)八卦与甲子的相继出现,你知道吗?

当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它的黑暗半球对着我们,我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 形象,这就是“朔”,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阳 同时从东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亮,然后再由月亮反射回来的那部分光,也完 全淹没在强烈的太阳光辉中。而当地球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时,虽然三个星球也是处于一条 线上,但这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洒在大地上,这就是满月, 也就是“望”。这时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差180 因为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东移的速度比太阳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东前进13 度多点,而太阳却只前进1 因此,朔之后,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阳的东边,一两天后,太阳一落下去,西边的天空就可见到一弯新月,两个尖角 指向东方。此后,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迟,月亮也逐渐丰满起来。约在朔后七天,月亮的 黄经刚好超过太阳90 度,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圆弧朝西的半圆,这就是上弦月。以后月亮继 续向东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干支,更加丰满,升起的也更迟了,直到望。从朔到望,月亮离开太阳的距离越来越大。 过了望后,月亮逐渐向太阳移近,月面逐渐消瘦下去。

当月亮黄经超过太阳黄经270 它又变成了半圆形,但圆弧朝东,这就是下弦月。这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正高悬在正南的天空上,自然,我们的肉眼这时是看不见月亮的。下弦以后,月亮要到后半夜才 从东方出来,它的半个圆面逐渐消蚀下去,变成狭窄的镰刀形,尖角向西。从望到朔,月亮 与太阳靠得越来越近,以至再次与太阳黄经相同,消失在晨曦中。 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时间,叫做朔望月。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 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 天19 小时多,有时仅为29 小时多,它的平均长 度为29 天12 小时44 月亮与某一恒星两次同时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月”,恒星月是月亮绕地球运动的真正周期。朔望月比恒星月长,道理与太阳日比恒星日长是一样的。恒星月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 而朔望月却因为是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与地球上涨潮落潮有关,与航海、捕鱼有密切的关 系,对人们夜间的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们自然地 以朔望月作为比日更长的记时单位。 太阴历法太阴历又叫阴历,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它的特点是每个月的 平均长度等于或接近于"朔望月"因此任何一天都有月相的意义,例如逢初一必定看不到月亮, 一年十二个月,大月30 天,小月29 天,一年计有354 太阳历法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太阳历的历年近 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 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 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 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 年365 天,闰年366 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 中有97 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 秒之差中国的天文历法与干支,要累积3300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历,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种阳历。阴阳历法 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阴阳历历月的 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 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 大,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 二十四节气 节气就实质而言是属于阳历范畴,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 轨道(黄道)360 度,以春分点为0 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 度,每个等 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 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属,逢单的均为“节 气”,通常简称为“节”,逢双的则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现在一般统称为二十 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立完善起来的。我国周朝和春秋时代是用“土圭”测日影

标签: 甲子 黄经 太阳 六十四卦

六爻专家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