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阴阳阴阳而不是叫阳阴阳阴呢?

自古以来,为何皆说“阴阳”而不说“阳阴”?

原来,我也认为这只是发音方便的语言习惯而已——“阴阳”利读,“阳阴”拗口——还专门就此写过小文。

后来,发现自己浅薄了。

距今8000年前,中国上古先民通过观象授时的实践,已经完成了关于“天极阴阳”的思辨,并形成了“天地交和”的“阴阳转圜”哲学。

这有河姆渡文化以降的诸多考古成果为证,不遑多论。

“阴阳转圜”哲学,由古人集中收集于《周易》中,并构成了庞大、严密的理论体系。

古人认为,“天地”“男女”“昼夜”“上下”“胜负”,等等等等,皆表现为“阳”和“阴”或曰“阴”和“阳”。

很重要的是,古人且演绎出“程式化”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八卦”以致“六十四卦”——“阴”“阳”符号为“爻”,三爻叠成一卦,即为“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便组成为“六十四卦”。之后,古人又为“八卦”和“六十四卦”配以文字,便形成了“卦爻辞”。

《周易》,就是这样一部既有卦爻符号图形,又有文字的特殊哲学著作,高度浓缩,形象生动,从天象到气候,从人世到自然,凝聚着中国上古先民的无限智慧。

古人说“阴阳”而不言“阳阴”,即可在《周易》中找到答案——古人“竖书”,竖书的“阴阳”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一卦《泰》卦,竖书之“阳阴”则为第十二卦《否》卦。

“阴阳”一语,反映了古人的“交泰”哲学思想。

先来看《泰》卦”。

《泰》卦,是“上阴”“下阳”。

《周易》里,卦象是否吉利,由三个因素决定——“交流”“相应”“变通”。

三个因素中,“交流”和“相应”,是“变通”之前提。

所谓“交流”,就是下卦与上卦交流,下爻与上爻交流。

“相应”,是爻与爻之间的阴阳属性要相应。

具备了“交流”与“相应”,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变通”。

“变通”,是《周易》认知、解释事物及世界的方法,也是认知、解释世界的目的。

《周易》六十四卦中,《泰》卦,是唯一实现“交流”“相应”和“变通”之卦,堪称最吉。

《泰》卦,一反“天上地下”之“阳上阴下”之“常规”,而转圜变化为“地上天下”之“阴上阳下”。

此一“反常规”,遂使“天地交泰”,爻爻“相应”,浑然“变通”——六爻之中,初九“征吉”;九二“得尚”;九三“有福”;六四“戒孚”;六五“元吉”;唯有上六“泰”极而“否”。

所以,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吉,亨。”

再来看《否》卦。

《否》卦,是“上阳”“下阴”。

《周易》的深刻,在于把“变化”看作是事物和世界的普遍特征。

客观事物和世界的本质特征,本来确实就是发展变化。当马克思读到黑格尔哲学时,曾深深被其所包含的发展变化辩证法所震撼。

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头脚倒置”的哲学。在这一点上,《周易》要远比黑格尔高明许多。

《周易》的“转圜变化”特征,在《泰》《否》两卦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这是因为,这两卦代表着事物发展变化的“两极”——“泰极否来”和“否极泰来”。

《否》卦,看似反映的,是“天上地下”“阳上阴下”的本来面貌。

但是,其显示的这种固定不变的“状态”,恰恰说明天地、上下之间缺乏“交流”“变通”,致使事物闭塞不通而不能发展。

对人而言,《否》象征着“小人”行志,君子困厄;对事而言,《否》象征着滞塞阻碍,难成大业。

总体说来,《否》卦,是说明“小人吉,大人否”之道理——小人于吉中有“包羞”之耻;君子于否中有不乱群之志。至九四,始有“否极泰来”之势。

卦辞曰:“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这是说,《否》与《泰》反,阴气剥阳,不利君子,又非人道,故曰“匪人”;三阴三阳对峙僵持,三阳有渐去之势,不利君子之行;阳为大渐消而去,阴为小渐来而长。

看官,如果是您,是选择“阴阳”呢,还是选择“阳阴”?

清代奇人王有光著《吴下谚联》四卷,其卷一“阴阳”条云——

阳大阴小,阳男阴女,阳君子阴小人,似应阳先阴后。乃圣经贤传,下至谚语,皆曰阴阳,不曰阳阴。何也?按此义本于《易》书,乾上坤下为《否》,坤上乾下为《泰》,曰阴阳者,从《泰》象也。

真可谓言简意赅。

古来皆言“阴阳”而不语“阳阴”,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标签:

六爻专家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