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引言

端午时节,惊闻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原,被移出新版的历史教科书,甚至有人公然讲端午节纪念屈原是“宣扬自杀”,诧异之余,不得已作此文,谈谈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最重要一支——楚文化。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推行变革,后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原

上古十日太阳历的“五月五日”是夏至

大挠中国干支历法,黄帝史官,最早的“史”是执“中”正历法者,即掌管天文历法,“中”为检测日影和风向的检测工具,后来逐步衍化为记录历史的史官。《世本》:“大挠作甲子”。《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尊师》:“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月令章句》:“太挠探五行之精,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支干相配以成六旬也。” 黄帝以大挠为师,作干支历法,这是黄帝六十甲子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手执“中”正历法者,为“史”

中华上古干支历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源自远古的十日太阳历法,以植物由种子发芽、小苗、长大、成熟的变化过程之象作为计数符号,用来纪一年中的十个日,即《山海经》的“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是十二月月亮历法,以动物从孕育、成形、生出小孩过程之象,俗语“坐月子”大概源于此,用来纪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即《山海经》的“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这是五帝时代的阴阳合历。《吕氏春秋通诠》:“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 羲和部落观测太阳日出日落的规律(占日),常羲部落观测月亮圆缺规律(占月),嫦娥奔月的神话源于此。

西晋《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中记载,上古时古越人天皇氏已发明天干地支,干支的发明标志着原始的历法出现,最早的夏至日就是干支历法的五月五日。根据十日太阳历法,十天干即一年10个日,一日36天,36天分为3个十二地支循环计数。冬至日测日影,日影最短,从冬至日开始计数,一个支为12天,三个支为36天,纪为一个日,即甲日;从甲到戊日,五个日为180天,接近夏至日,这时天皇氏祭天——午时测日影,民众过节,在第一个地支的第五天(午日)的午时,测得日影长度最短,即夏至日,此时民众欢呼雀跃,这是中华先祖们“端午”“正阳”的时刻。古楚越人是以十日太阳历的戊月午日午时,即五月五日午时作为祭天正日的重要日子,即夏至。在夏至日的午时,北半球的中华先民仰望南天空,太阳高高悬挂在南天之顶,即天垂“8”字之“玄”的最顶端,是一年中阳气至盛之时。端午是楚越之民正阳或端阳的大日子。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夏至日午时,太阳悬于南天空最顶端的“中正”之位

五月午日,谓之“重午”;重五的午时阳气为一岁之极,所以为“阳辰”,此日为一年中正太阳历法的日子,也称为“正阳”日;夏至日为五月的三个地支计数中的第一个午日,即端午,所以又叫“端午”;端午和阳辰合并一起叫“端阳”。

经历尧时大羿射日,禹伐三苗,到夏后的代夏后羿射日,都是重大历法变革事件,原来的十日太阳历法被遗弃,只保留原来太阳历法的一个月作为太阳回归年的起始月,或冬至日所在月(建子),或立春日所在月(建寅)作为一年的正月,以该月月亮的朔日为月首,即一年的元旦(正朔),这是夏历。

今天夏历的五月初五其实已经不是原来的夏至日了,比如今年的夏至是夏历五月二十三。今天的“端午”也不是原来的“端阳”了,这是后羿射日后,十日太阳历法失传的结果。但楚越民众一直还在尊奉上古的十日历法,还保有这个“五月初五”的原始记忆,楚越遗民一直到今天,还在传承上古中华文化的遗产——端阳节。

苍龙星宿与端午龙舟节

仲夏端午夏至黄昏时,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位置,是飞龙在天的日子。《易经·乾卦》中讲苍龙从冬至时的“潜龙”,到“二月二”龙抬头,到立春时节的“现龙”,一直到第五爻:“飞龙在天”,就是讲这个时令。夏至时节,苍龙星宿既“中”又“正”,处中正之位,大吉大利之象。夏至时节,楚越民众认为的阳气正盛之时,飞龙在天的吉象,却不知后人为何把“端午”说成是“五毒日”?虚伪的文人的确有点“阴”。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古越人是东夷部落的传人,尚东方苍龙,苍龙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于北方隐没。仲夏,苍龙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中国干支历法,因此称为龙的节日。今天的粤人将端午期间下的雨水称之为“龙降水”或“龙舟水”,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又有《淮南子》载:“越人(通粤)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这两则文献,均记载了古越人“文身象龙”的习惯,古越人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屈原,中华楚文化的代表

端午的“正阳”和“龙舟竞渡”习俗,远早于屈原时代。在春秋之前,南方百越地区就有在午月午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族图腾祭祀的习俗。在屈原的诗作中,也反映出楚地龙舟竞渡的风俗,如《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龙船。屈原《九歌·湘君》:“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屈原的“飞龙”就是中华苍龙文化的象征——龙舟。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端午节:划龙船、放风纸鸢,象征飞龙在天

周代文献《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周天子钟意的是“鸟”舟,而楚人崇尚的是“龙”舟,楚人、百越人都是东夷部落的传人,在战国时代,还保留有古老的十日太阳历法和苍龙星历,而周承夏历,后羿变法后,夏历是以十二月太阴历法为主,仅保留一个日作为正月,其实在周《夏小正》中还有十日历法的影子,但已不是周代后的主流。

端午节最初源自楚越文化中的夏至日,是远古祖先天皇氏(伏羲)十日太阳历法的五月五日,同时也是苍龙星宿飞天之日,是楚越民众划龙舟,祭伏羲龙祖的大日子,既有太阳历也有龙历的痕迹,今天云南的彝族还保留有夏至火把节的节日。汉后的历法已经失落了十日太阳历,而采用的是十二月历法,阴历的五月五日,虽然在夏至日附近,但已不是夏至。楚人有屈原伍子胥等和端午节有关的传说,应该可信,在崇尚龙和太阳历法的民族中,在最重要的日子以身祭祖,是非常合理的。用粽子祭祖应该早于屈原,百越很早就有作粽子的习俗,而在河里丢粽子这个习俗只是在湖湘文化中,说明屈原在五月五投江的传说应该是真实的。

屈原的“天问”,今人以为屈原在“求索”,其实屈大夫是在质问当时的权贵和学术界,“你们还懂不懂源于天地自然的上古黄老之道”,源于黄老的楚文化已经被人遗弃,尊天地自然转为尊“人主”。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是个诗人政治家,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有25篇,《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这些文献是中华楚文化的留存,是充满阳刚之气文化,后人为男孩取名多选用《楚辞》里的词汇。屈原是中华楚文化重要的代表人物。

黄老之学与楚文化

楚文化的根是五帝时代的黄老之学,《元贞之道》认为,黄老之学是自黄帝始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华夏诸老之学,这个“老”是历代诸王之“老师”,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者。在商代,就已形成以黄老之道为背景的诸子结构,伊尹、太公、鬻熊、辛甲,是商代之老的代表人物。

● 伊尹: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汉书·艺文志》载《伊尹》五十一篇,姚振宗曰:“史言伊尹从汤: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言素王之事,盖亦述黄虞之言为多。此其所以为道家之祖,而老子犹其后起者也。”《伊尹》述黄帝虞瞬之言,1974年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中就有伊尹《九主》,属黄帝形名之学,《史记·殷本纪》载:“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 太公,太公姓姜名尚,是羌族部落首领,炎帝之后。羌族与周族世代通婚,为西方强族,是商人的劲敌,是周人灭商的主要盟军。在武王克商的战争中,姜尚是八国部族盟军的军事首领,这说明羌族是武王伐商联军中的骨干力量。《汉书·艺文志》载《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包括《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班固注曰:“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

● 辛甲,周代的史官。《汉书·艺文志》载《辛甲》二十九篇,刘向《别录》云:“辛甲,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去至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之,以为公卿,封长子。”《左传·襄公四年》载晋魏绛对晋悼公云:“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并述其《虞人之箴》。

● 鬻熊,《汉书·艺文志》载《鬻子》二十二篇,班固注曰:“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鬻子》述黄帝与颛顼之道,与鬻熊是黄帝之孙颛顼之后祝融的后裔有很大的关系。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楚人的始祖鬻熊,曾为周王的老师。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关于黄帝书,都出自楚人之手,这与楚人作为黄帝族后裔核心部落祝融有着重大的关联中国干支历法,楚文化还在传承上古的先王之道。屈原作为楚王之后,当然是在继承黄老之学,清代湖湘思想家魏源也认为《老子》之道是太古之道。后来的楚人自称蛮夷,对周文化并不认同,“不服周”有其道理,周人只不过是“蛮夷”们教出来的学生罢了。

结 束 语

楚越文化与中原周文化在历法上有很大的差异,楚国作为太阳历和龙文化的传人,曾是战国时代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大国。今天的学界只知“夏商周”,没人注意还有个“楚”文化了,其实自夏私天下后,夏商周楚作为上古中华文化留存的四大主流文化代表,是并行存在的,一直到秦一统。庆幸的是,今天学界已经有了中华文化“满天星斗”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一个充斥“蛮夷论”内斗的中原文化。

中华大地纷争的3000年,其文化背景是没有实现文化的大认同,楚文化实为五帝时代黄老之学最正脉的继承者,清乾隆帝在岳麓书院提的牌匾“道南正脉”,正是此意。今天网民鄙视韩国人的申遗,实为无知的“蛮夷论”,不知道商箕子的后人韩国人也是大中华的一分子。学界要加强楚文化的研究,坚决摒弃无知的“蛮夷论”观点,大中华文化圈才能形成统一的共识。这段时间教育界的“毒教材事件”持续在发酵,在一本面向少年儿童解读《天工开物》的科普读物中,有文人故意杜撰出“高丽的锄头”来解释中华古老的农具“耨”,“高丽”一词唐代后才有,这可不是韩国人来抢注,是国内教育界的文人在故意误导小朋友,真是别有用心,其心之毒,意毁我中华5000年文化大堤,灭中华后人的文化自信,国人当警醒。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端午节的起源和屈原,望国人千万不要遗忘了中华文化

端午节是“正阳”的时节,是楚越地先民尊“阳”、重“阳”的节日,逐步形成了楚越之地敬阳的风俗。广东的龙舟节有避讳女人上龙舟的风俗,网络“女权们”则要维权,实为滥用维权,阴阳有别,今天有重视尊重女人的“妇女节”,当然也应该有尊“阳”的风俗了。这大概是多年来“男足”不胜的文化背景吧,中华“阳刚”之气呈现弱势已很久了。

屈原是中华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人类文学的开创者,而今天无知的文人居然要掘自己的根,将黄老之学的代表楚文化彻底从中华文化中驱除,屈原的“刚烈”之勇被污蔑为“鼓励自杀”,或无知,或别有用心。这些文人可伶且可恨啊,国人当共诛之。

楚文化作为五帝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自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文景之治,还是中华文化的主流。稷下学宫的学者多为楚人,诸子百家也多为黄老之学,这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惟楚有才”的文化内涵,蛮夷们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蛮夷,湖湘的“霸蛮”是有文化的阳刚之气,决不可被湮灭在一片阴风的“娘娘腔”中。

标签: 屈原 楚文化 文化

六爻专家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