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干支纪年出自黄帝时代,萌芽于西汉,始于东汉

据说干支纪年出自黄帝时代,萌芽于西汉,始于东汉

据说干支纪年出自黄帝时代,萌芽于西汉,始于王莽,流行于东汉以后。这是古代的一种编年方法,即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合起来按顺序组合。例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天干地支.png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到清末宣彤三年为止,一直连续用干支纪日,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长的纪时资料。现在,很少使用干支纪时、纪日、纪月。但是据说干支纪年出自黄帝时代,萌芽于西汉,始于东汉,我国历书为了照顾民风民俗干支历法的奥秘,使用干支纪年的历法。天干地支相互搭配,可以形成60干支(也叫60花甲子)。

从出土的甲骨卜辞来看据说干支纪年出自黄帝时代,萌芽于西汉,始于东汉,流行于商代,并出现了与《干支表》年相类似的历法。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六十甲子的次序来纪年开始成为定制实施。这种甲子表罗列刻写六十干支的“干支表”就是当时的人们用来检核和推算干支纪日的谱表,干支表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日历。

《世本》说: "容成作历, 大桡作甲子。不过人们并不相信大桡创造干支的传说。因此,干支起源问题便成了一一个谜。

天干地支.jpg

自西汉以来干支历法的奥秘,无论是岁星纪年法,还是太岁纪年法都基本被淘汰。但在西汉历法的转换下干支历法的奥秘,但是,在西汉历法家的改造下,太岁和十二地支一一对应,岁阳和十天干一一对应。于是乎,干支纪年就能写出“阏逢摄提格”之类令人不明觉厉的东西了,东汉末年,刘洪(公元158-167年)制定了《乾象历》,首次将回归年的尾数缩小到1/4以下,成为日;他第一次将月亮运动的快慢变化引入到日历中,成为第一个载有定朔算法的日历。这种历法还显示黄道和白道的交角约为六度,并推断只有当月亮在黄白交角的十五度以内时才能发生月食,这实际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

资治通鉴

比如《资治通鉴》。事实上,《资治通鉴》里的“著雍摄提格”之类的东西,实际上是以太岁名义写的干支纪年法,只是用来装腔作势,与真正的太岁纪年法或星纪年法无关。至于它们的使用,岁星纪年法在春秋及之前使用比较广泛,在《左传》和《国语》中也经常看到,如上文所举的例子。至于太岁纪年法,可能是战国时期在楚国广泛使用的。比如屈原《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所谓“摄提贞”就是太岁纪年。

标签: 干支纪日 黄帝纪年 肉灵芝 黄帝

六爻专家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